宝宝哥
长老
2008-11-04 16:07:40
楼主
北京五中分校地理老师任铁生在门头沟独自爬山后失踪
跟帖:13条
浏览6174次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本报报道了北京五中分校地理老师任铁生在门头沟独自爬山后失踪一事,绿野救援队的驴友们已先后组织了三次搜救(详见本报昨天06版)。昨天一早,永定消防中队、京西HAM联盟也加入进来,多支搜救力量在门头沟田庄镇南山村再次集结,展开第四次搜救。这是自搜救行动展开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搜救人员数量已增至近70人,但截至昨晚7点,搜救人员仍未发现任铁生老师的下落。 追寻“鞋印”再上山 前晚搜救行动结束后,多名驴友根据在禅房和琅洞之间发现的“鞋印”方向连夜制定出新的救援方案,决定从距离搜索路线较近的田庄镇南山村出发,沿途向琅洞和张家山方向搜索。 昨天是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陆续返京的20多名驴友也加入到搜救队伍。同时,从广播和网上得到消息的京西HAM联盟为救援队提供了7辆汽车,永定消防中队也派出山岳救援经验丰富的10名消防员,携带绳索和担架等工具上山搜救。 为方便与前方人员联络,昨天搜救人员将指挥部设在了妙峰镇炭厂村。上午10点,驴友、永定消防中队、京西HAM联盟在南山村集结,兵分六路进发。 昨天仍是雨天,由于连续降雨,山上气温已经降到5摄氏度左右。因水汽大,能见度最好时也只有两百米左右,搜救环境恶劣。附近村民介绍,因为今年门头沟地区“雨水好”,树木茂盛将深沟掩盖,人在行进途中如果稍不留神,便有踏空的危险。由于昨天搜索的山路已有几年无人涉足,有的地方杂草达一人多高,搜救人员只能采取“硬闯”的办法,戴着帽子强钻、斜肩闯过或用双手拨开前进。 学生网上为老师“祈福” “任老师,您一定不会有事的!再困难,也要坚持住”、“任老师,一定要平安的回来啊”……10月2日下午,在北京五中分校的百度贴吧里,一篇名为《任老师爬山失踪了》的帖子被放到了置顶位置。帖子中,学生们为任老师的失踪焦急和担忧,他们在网上为任老师祈福,希望他能够平安回来。与此同时,从10月3日早9点开始,《关注搜寻最新动态》的帖子也被放到五中分校百度贴吧的置顶位置,学生们在网上时刻关注着搜救任老师的最新进展。 北京五中分校校长杨女士说,任老师是学校初中年级的史地政教研组组长,负责教授初一和初二年级的地理课。“他是一名非常和蔼的老人,与同事关系融洽,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杨女士说,教学上,任老师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在北京五中分校,初一和初二年级都设有地理社会实践课,任老师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识和登山经验,为学生举办“定向越野”活动,并在香山北坡为学生开辟出一条社会实践道路,每到初二上学期,他便带领学生来到户外,研究地质断层和植物特点。 学生们在得知任老师失踪的消息后,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大家都不愿意相信任老师真的失踪了。很多同学纷纷表示要到现场帮助寻人,但出于安全考虑都被校长拒绝。 学校家人不放弃 昨晚,记者与任铁生的爱人楚女士取得联系。“我相信他一定会回来!”楚女士说,任老师喜欢爬山,近20年来身体一直很好,虽然他已经失踪5天,但家人一直没有放弃。 和他们一起坚持的,还有任铁生学校的同事们。从2日救援行动开始,北京五中分校的校长和书记一直在协调相关部门并参与搜救。五中分校的校长杨女士说,她在1日傍晚得知任老师爬山失踪的消息后,迅速联系交通台播放寻人启事,此后,她陆续接到老师们打来的电话。 10月3日,20余名年轻的教师放弃休假,打印寻人启事,并亲自驾车来到门头沟,在任老师可能出现的马路沿线张贴寻人启事,并一路询问路边商人和村民,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用线索。 截至昨晚7点,各组搜救人员陆续从山上撤下,但仍然未发现任老师的下落。驴友们表示,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任老师生存的希望已经很小,但其家人一直坚持,他们也一定尽全力继续搜寻,不会放弃。但因为长假结束,很多驴友将开始正常工作,今天的搜救规模将缩小。
1
0
虎牙!
2008-11-04
二宝的反射弧也太长了吧?这是十一的事了,救援早就停止了,没有找到任老师
宝宝哥
2008-11-04
找到没
宝宝哥
2008-11-04
1
找到了,
一个连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57b150100aq04.html
引用
宝宝哥
于 2008-11-04 16:14:25 的发言:
找到没
虎牙!
2008-11-04
?哪儿说了找到了?
引用
宝宝哥
于 2008-11-04 16:58:48 的发言:
找到了,
一个连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57b150100aq04.html[em0-2]
宝宝哥
2008-11-04
1
在这
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以及对任老师走向的推断和建议
一. 已知的信息以及相关推
1. 61岁,五中退休地理教师(应该有能力根据时间和太阳方位定向)
2.三十年爬山经验(对周围的地理分布应该心中有数;具有一定探路能力;有一些定向和迷路情况下的基本常识;心理素质应该比较好)
3. 体型较重(不适合通过陡峭地形,穿越灌木困难相对大些,水消耗较快)
4. 任用手机9.30号早上7:20左右在妙峰山镇与朋友通话,是该手机当天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话。
5.禅房基站在10.1号16:00左右收到其手机关机信号。(所谓2号西客站信号似乎不很确切,以前我向家属询问时,并没有提及。而且,我认为一位61岁的老人在929这样的郊区公交车上丢失手机的可能性较小,尤其是考虑到已经过了妙峰山镇。)(这说明任老师离开营地四小时后,处于一个能够直视禅房的位置,否则禅房基站不可能收到18km外的关机信号。据不可靠消息,郊区基站与手机的设计通讯距离是7km。不知道哪位能够给出更权威的说明?)
6.其山友说过任老师之前有到铁坨山探路的想法(这说明任可能没有来过铁坨山,但是很可能曾经在地图上仔细观察过这片山区,对四周的地理分布应该心中有数)。
7.据说,任老师原本打算与另一位山友走妙峰山一线,山友没有来。任临时改变计划,30号上午11:00左右包车来到十字道村,问路后上了铁坨山(这很可能导致任手中并没有铁坨山附近的详细等高线地图,对地形的判断和路线的选择,只能依靠自己对周围大的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以前观察地图时候留下的一些模糊记忆)。
8.任老师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岔路口留下了第一张报纸作为路标,之后仍然沿着小路行进,路标较少。接下来报纸集中出现了铁坨山南麓的山坡灌木丛上,这片灌木中无明显道路。搜救者总结的报纸位置显示,这条轨迹的走向非常清晰,轨迹一端连接铁坨山顶。(我倾向于认为,第二天也就是10月1日上午铁坨山附近大雾,理由见后文。因此,这条意图清晰的轨迹最大可能是9月30日在明显地标——山顶铁架指引下上山时候留下的。也就是说,任老师在上山过程中,在山坡下失去了道路,在铁坨山顶的铁架指引下,在灌木中直插铁坨山顶,同时在灌木中留下了大量路标。)
9.任老师30号的宿营地A点位于铁坨山主峰南面六百米左右的的垭口处,1号中午12:00离开,留下字条。“5中分校退休教师任铁生930日登上铁坨山规程中迷路 在此处山上住一夜. 10.1 12点开始顺山梁向东北方向 向十字道村移动.以备万一留此条.爱给到过的一切人 任铁生 9.30.(注:带删除线) 10.1 午12点”
任老师宿营地东北几百米(300米?)处就是山楂林,这里有一个平台,有一棵高大的乔木,非常高大,鹤立鸡群,上山过程中很远就很醒目,11号我由十字道上山的时候,还对同伴说那棵树就像山梁上的一棵信号树。这里明显是以前人居的遗迹,应该是很好的营地。
10.从铁坨山东南向东延伸的大沟,然后拐向北,然后是西北,山沟一直通到大华煤矿、灰地,向北拐后,山沟向铁坨山主峰一侧以断崖地形为主,也就是说从铁坨山主峰向正北、东北、正东都很可能遇到多处断崖,下降到山沟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 几个疑问与推测
1. 任老师30号下午都干了什么?为什么任老师没有向二三百米外的乔木山楂平台靠拢?为什么没有选择在乔木山楂平台宿营?
任老师11:00左右上山,沿路行进,正常在12:00应该可以登顶。基本可以肯定,任老师在接近铁坨山主峰之前,是基本沿着小路行进的,速度应该不会太慢,不断停下来观察地形、记忆路标是可能的,最多耗去半小时。即使主峰的山坡上失去道路,在灌木中穿行,最多也再耗去半小时。这样计算,任老师最迟应该在13:00左右登顶。任老师30号的宿营地A点在主峰南面六百米左右的的垭口处,天黑的时间应该在6:30左右,即使谨慎,任老师应该也不会在17:30之前就开始寻找营地。那么,这至少四个半小时的时间,任老师干了什么?难道一直在铁坨山附近转圈子?这似乎不大可能。如果我们对报纸路标的推测没有错误,任上山时候从失去道路的位置可以很清楚看到铁坨山顶(距离500米以上)。这说明30号中午能见度还不错,如果任登顶后立即原路返回,仅是凭借大致的位置感,应该也不会有迷路的可能性。
推测:任老师并没有试图立即原路返回十字道。他选择了另外一条出山的路线,并且没有走通,在傍晚即将失去地标支持的情况下勉强返回了铁坨山下,不得不就地宿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任老师没有向二三百米外的山楂平台靠拢,为什么没有选择在山楂平台宿营。
选择了另外一条出山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十字道交通不便,距离山下的王平车站很远(10km以上),而且村小不容易租车。其次,不愿意走回头路。再次,时间尚早,从西南滴水岩出山,从北面的新阪桥-玉皇庙-灰地一线,从东南的潭柘寺一带出山都是可能的选择。
任老师在30号下午去了哪儿?
第一, 如果选择潭柘寺,应该先向十字道方向前进,不会有多大困难,走不通应该选择返回十字道,没有道理返回铁坨山下宿营。
第二,如果选择滴水岩,这个方向我没有走过,迷路或者遇到断崖不能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不能判断。不过,如果走不通,返回铁坨山下宿营,第二天再走十字道的选择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这个方向上很可能有很大一段距离没有手机信号,这也解释了在确定不能当晚回家后,任为什么没有给家里人打电话。
第三,如果选择北线出山,从地图上看,主峰西侧向西北一直延伸到大华煤矿、玉皇庙的的山脊相对平缓,是最有可能走通的选择,不知道有山友搜索过这条山脊没有?是否能够走通?另外,由于距离大华煤矿最近,这一片山区是否就是所谓存在“竖井”的危险区域?考虑到任很可能没有详细地图,站在主峰上,只是凭借自己的方位感、方向感和目视的结果选择向正北行进也是可能的选择。我没有走过铁坨山顶正北或者东北的山脊,不过,从这些区域外缘的大沟中看来,在这个区域遇到断崖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由于这个方向很难通行,也不大可能有小路,任如果向这个方向行进,速度一定非常缓慢,而且艰苦。如果走不通,返回铁坨山下宿营也合乎情理。当然,从地形上看,在铁坨山北部的山脊上,手机多半会有信号,而且从那片区域赶往A点营地的应该会经过铁坨山顶。正常情况下,铁坨山顶是有信号的,虽然不很理想。当然,也不排除傍晚以后的雾气影响了通讯距离。
2. 为什么任老师会耽搁至1号中午12点才离开宿营地?
分析:
任老师是地理老师,爬山经验丰富,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失去方向的可能。虽然任老师也许没有来过此地,但是,单人问路上山,一路上一定非常注意地标和道路走向,在正常情况下,断无找不到下撤方向的理由。任老师上山时候,应该也通过乔木附近,任老师不熟悉此地,上山过程中不可能注意不到这棵树以及下面的平台和旁边的山楂树。如果,任老师1号到了山楂林平台乔木处,并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即使没有找到小路,沿着山脊行走也没有多少危险,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小。
推测:任老师没有带定向设备,而且10月1日山上能见度一定很差,很可能有大雾弥漫(关于天气的佐证材料见文后附录),铁坨山顶的铁架、乔木、平台、山楂树这些本来站到稍高一点的山坡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的地标都不可见了。因此,任老师不能够通过地标选择经过山楂平台的最佳路线。也难以确定一个准确的方向进行探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耽搁到第二天中午才离开营地:任老师希望借助太阳确定方向,耽搁到中午,说明雾很大。中午离开营地时候,太阳的位置很可能仍然不清楚,但是考虑到已经过了阳光最强有力的时段而且六个半小时后天就黑了(考虑大雾,可能只剩五个半小时左右),因此任老师不得不在方向不是很确定的情况下出发了。他出发时候对方向的判断,可能是依据前一天对营地附近一些标志物的方位感,也可能是依据天空中依稀的光亮对比。总之很可能是不很可靠的。而且,即使对营地附近一些标志物的方位感判断正确,一旦离开营地,在灌木中迂回也会很快失去正确的方向。
3. 任老师1号离开营地后去了哪里?
任老师的主观意图已经写明白了,“顺山梁向东北方向 向十字道村移动”。那么,他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A.沿着营地-山楂向东北移动。
如果任老师1号离开营地时候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方向和自己相对于铁坨山主峰地位置,应该会由宿营地向东北方向移动(这其实也是最好的选择),很快就会到达山楂林平台乔木处,即使第一天没有走过此地,也应该很容易在这附近发现返回十字道的小路。因此,从山楂林平台向东北方向直到十字道是任老师最有可能选择的方向。即使发现不了小路,从平台处沿着山脊行进道路情况也比较简单,一直到任老师第一个路标处都没有大的分支山脊,而且山脊一直可以通行,没有断崖。到了第一个路标处,各个方向的路迹就更加明显,没有迷路的可能性。但是,从十字道到山楂平台这一段,已经过多次搜索,存在死角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能的死角是铁坨山正东、距离铁坨山大约是铁坨山与十字道距离一半的那个山头(下文中称之为“铁坨山东高地”)。这个高地已经过多次搜索,不过,不知道高地向北的山脊是否经过搜索?如果向北的山脊遇到断崖,那么这个山脊两侧的沟也应该重点搜索。西侧的沟,11号6组、18组(15组?)已经仔细搜索。东侧的沟不知道是否搜索过?
B.沿着主峰向东北延伸的山脊移动。
如前文所述,任老师很可能对方向很没有把握,而且他应该很清楚在大雾中很容易失去既有的方向。所以,他有可能会选择从铁坨山沿着东北山脊返回十字道,理由如下。
第一, 在大雾不能定向的情况下,沿着一条有明确走向的山脊行进,不容易迷失方向。
第二, 任很清楚十字道在铁坨山东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3km;
第三, 30号任从铁坨山顶上很可能看到了向东北延伸的山脊;
第四, 任并没有详细等高线地图,不能预见到那条山脊会被断崖和大沟割断;
第五, 任上山时候,很可能注意到小路北面的山脊,铁坨山东北的山脊可能会让任猜测二者会在某处向交。
这也解释了任为什么会用“山脊”二字。毕竟,从营地竟直接向山楂平台的A路线更接近横切,而不是山脊。
若果如此,任老师很可能会碰到断崖。而且从铁坨山主峰向东、向北发散的多条山脊都是断崖结构,任老师很可能在不断尝试这些山脊过程中消耗严重。在多次碰壁之后,天色将晚之时,任老师很可能会冒险下断崖,或者从相对缓和一点的山坡下沟。因为,任老师可能会感觉自己的水、食物和体力都不允许他再在山上熬一夜了。如果是这样,任老师被困于两级断崖之间,或者在某处断崖受伤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C.由于完全搞错了方向,任选择向东南方向山脊移动。这条山脊很短,如果任不改变方向,很快就会下沟,下午四点禅房不大可能收到其关机信号。因此,可能性不大。
D.由于完全搞错了方向,任选择沿着向南方(酒漏子尖沟方向)山脊移动。在到达酒漏子高点之前,应该都有希望和禅房通联。不过,从图上看,从营地到酒漏子应该不会超过一小时路程。出发四个小时后,任还在酒漏子北坡转悠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三. 推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任老师被困的地域最有可能集中于(可能性递减)
1. 铁坨山东面、北面的山脊区域及其间的山谷、断崖;
2. 铁坨山东高地以北的山脊及其东侧山沟;
3. 酒漏子沟主峰附近。
建议考虑再次重点搜索上述区域。我认为任老师仍然位于铁坨山周边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想想娘娘府搜救就知道,我们的搜索往往留下来许多的死角。而且,搜索上述地形,人多没用,建议指挥选择自己了解信任的山友组成3人分队按照详细指定的范围搜索。
附录1 事发时铁坨山附近天气的资料
交流的山友大多对9.30~10.1天气晴好坚信不疑。我也相信30号天气不错。不过,从逻辑上判断,在1号任老师很可能是遇到了大雾。查阅门头沟的天气记录是一个办法,不过,门头沟距离铁坨山较远,而且,可能与山区气候差异较大。为此,我想到参考东南方向的潭柘寺。因为潭柘寺是距离此地最近的重要地标(约8km),而且两地处于同一片山区。十一期间游人如织,这些游客在网络上留下来大量的游记和照片,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那几天潭柘寺的天气状况。
http://bbs.hlgnet.com/forum.php?boardid=8
引用
虎牙!
于 2008-11-04 17:17:00 的发言:
?哪儿说了找到了?
虎牙!
2008-11-05
1
哪写了?没看明白你想说什么
引用
宝宝哥
于 2008-11-04 20:52:04 的发言:
在这
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以及对任老师走向的推断和建议 一. 已知的信息以及相关推 1. 61岁,五中退休地理教师(应该有能力根据时间和太阳方位定向) 2.三十年爬山经验(对周围的地理分布应该心中有数;具有一定探路能力;有一些定向和迷路情况下的基本常识;心理素质应该比较好) 3. 体型较重(不适合通过陡峭地形,穿越灌木困难相对大些,水消耗较快) 4. 任用手机9.30号早上7:20左右在妙峰山镇与朋友通话,是该手机当天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话。 5.禅房基站在10.1号16:00左右收到其手机关机信号。(所谓2号西客站信号似乎不很确切,以前我向家属询问时,并没有提及。而且,我认为一位61岁的老人在929这样的郊区公交车上丢失手机的可能性较小,尤其是考虑到已经过了妙峰山镇。)(这说明任老师离开营地四小时后,处于一个能够直视禅房的位置,否则禅房基站不可能收到18km外的关机信号。据不可靠消息,郊区基站与手机的设计通讯距离是7km。不知道哪位能够给出更权威的说明?) 6.其山友说过任老师之前有到铁坨山探路的想法(这说明任可能没有来过铁坨山,但是很可能曾经在地图上仔细观察过这片山区,对四周的地理分布应该心中有数)。 7.据说,任老师原本打算与另一位山友走妙峰山一线,山友没有来。任临时改变计划,30号上午11:00左右包车来到十字道村,问路后上了铁坨山(这很可能导致任手中并没有铁坨山附近的详细等高线地图,对地形的判断和路线的选择,只能依靠自己对周围大的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以前观察地图时候留下的一些模糊记忆)。 8.任老师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岔路口留下了第一张报纸作为路标,之后仍然沿着小路行进,路标较少。接下来报纸集中出现了铁坨山南麓的山坡灌木丛上,这片灌木中无明显道路。搜救者总结的报纸位置显示,这条轨迹的走向非常清晰,轨迹一端连接铁坨山顶。(我倾向于认为,第二天也就是10月1日上午铁坨山附近大雾,理由见后文。因此,这条意图清晰的轨迹最大可能是9月30日在明显地标——山顶铁架指引下上山时候留下的。也就是说,任老师在上山过程中,在山坡下失去了道路,在铁坨山顶的铁架指引下,在灌木中直插铁坨山顶,同时在灌木中留下了大量路标。) 9.任老师30号的宿营地A点位于铁坨山主峰南面六百米左右的的垭口处,1号中午12:00离开,留下字条。“5中分校退休教师任铁生930日登上铁坨山规程中迷路 在此处山上住一夜. 10.1 12点开始顺山梁向东北方向 向十字道村移动.以备万一留此条.爱给到过的一切人 任铁生 9.30.(注:带删除线) 10.1 午12点” 任老师宿营地东北几百米(300米?)处就是山楂林,这里有一个平台,有一棵高大的乔木,非常高大,鹤立鸡群,上山过程中很远就很醒目,11号我由十字道上山的时候,还对同伴说那棵树就像山梁上的一棵信号树。这里明显是以前人居的遗迹,应该是很好的营地。 10.从铁坨山东南向东延伸的大沟,然后拐向北,然后是西北,山沟一直通到大华煤矿、灰地,向北拐后,山沟向铁坨山主峰一侧以断崖地形为主,也就是说从铁坨山主峰向正北、东北、正东都很可能遇到多处断崖,下降到山沟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 几个疑问与推测 1. 任老师30号下午都干了什么?为什么任老师没有向二三百米外的乔木山楂平台靠拢?为什么没有选择在乔木山楂平台宿营? 任老师11:00左右上山,沿路行进,正常在12:00应该可以登顶。基本可以肯定,任老师在接近铁坨山主峰之前,是基本沿着小路行进的,速度应该不会太慢,不断停下来观察地形、记忆路标是可能的,最多耗去半小时。即使主峰的山坡上失去道路,在灌木中穿行,最多也再耗去半小时。这样计算,任老师最迟应该在13:00左右登顶。任老师30号的宿营地A点在主峰南面六百米左右的的垭口处,天黑的时间应该在6:30左右,即使谨慎,任老师应该也不会在17:30之前就开始寻找营地。那么,这至少四个半小时的时间,任老师干了什么?难道一直在铁坨山附近转圈子?这似乎不大可能。如果我们对报纸路标的推测没有错误,任上山时候从失去道路的位置可以很清楚看到铁坨山顶(距离500米以上)。这说明30号中午能见度还不错,如果任登顶后立即原路返回,仅是凭借大致的位置感,应该也不会有迷路的可能性。 推测:任老师并没有试图立即原路返回十字道。他选择了另外一条出山的路线,并且没有走通,在傍晚即将失去地标支持的情况下勉强返回了铁坨山下,不得不就地宿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任老师没有向二三百米外的山楂平台靠拢,为什么没有选择在山楂平台宿营。 选择了另外一条出山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十字道交通不便,距离山下的王平车站很远(10km以上),而且村小不容易租车。其次,不愿意走回头路。再次,时间尚早,从西南滴水岩出山,从北面的新阪桥-玉皇庙-灰地一线,从东南的潭柘寺一带出山都是可能的选择。 任老师在30号下午去了哪儿? 第一, 如果选择潭柘寺,应该先向十字道方向前进,不会有多大困难,走不通应该选择返回十字道,没有道理返回铁坨山下宿营。 第二,如果选择滴水岩,这个方向我没有走过,迷路或者遇到断崖不能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不能判断。不过,如果走不通,返回铁坨山下宿营,第二天再走十字道的选择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这个方向上很可能有很大一段距离没有手机信号,这也解释了在确定不能当晚回家后,任为什么没有给家里人打电话。 第三,如果选择北线出山,从地图上看,主峰西侧向西北一直延伸到大华煤矿、玉皇庙的的山脊相对平缓,是最有可能走通的选择,不知道有山友搜索过这条山脊没有?是否能够走通?另外,由于距离大华煤矿最近,这一片山区是否就是所谓存在“竖井”的危险区域?考虑到任很可能没有详细地图,站在主峰上,只是凭借自己的方位感、方向感和目视的结果选择向正北行进也是可能的选择。我没有走过铁坨山顶正北或者东北的山脊,不过,从这些区域外缘的大沟中看来,在这个区域遇到断崖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由于这个方向很难通行,也不大可能有小路,任如果向这个方向行进,速度一定非常缓慢,而且艰苦。如果走不通,返回铁坨山下宿营也合乎情理。当然,从地形上看,在铁坨山北部的山脊上,手机多半会有信号,而且从那片区域赶往A点营地的应该会经过铁坨山顶。正常情况下,铁坨山顶是有信号的,虽然不很理想。当然,也不排除傍晚以后的雾气影响了通讯距离。 2. 为什么任老师会耽搁至1号中午12点才离开宿营地? 分析: 任老师是地理老师,爬山经验丰富,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失去方向的可能。虽然任老师也许没有来过此地,但是,单人问路上山,一路上一定非常注意地标和道路走向,在正常情况下,断无找不到下撤方向的理由。任老师上山时候,应该也通过乔木附近,任老师不熟悉此地,上山过程中不可能注意不到这棵树以及下面的平台和旁边的山楂树。如果,任老师1号到了山楂林平台乔木处,并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即使没有找到小路,沿着山脊行走也没有多少危险,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小。 推测:任老师没有带定向设备,而且10月1日山上能见度一定很差,很可能有大雾弥漫(关于天气的佐证材料见文后附录),铁坨山顶的铁架、乔木、平台、山楂树这些本来站到稍高一点的山坡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的地标都不可见了。因此,任老师不能够通过地标选择经过山楂平台的最佳路线。也难以确定一个准确的方向进行探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耽搁到第二天中午才离开营地:任老师希望借助太阳确定方向,耽搁到中午,说明雾很大。中午离开营地时候,太阳的位置很可能仍然不清楚,但是考虑到已经过了阳光最强有力的时段而且六个半小时后天就黑了(考虑大雾,可能只剩五个半小时左右),因此任老师不得不在方向不是很确定的情况下出发了。他出发时候对方向的判断,可能是依据前一天对营地附近一些标志物的方位感,也可能是依据天空中依稀的光亮对比。总之很可能是不很可靠的。而且,即使对营地附近一些标志物的方位感判断正确,一旦离开营地,在灌木中迂回也会很快失去正确的方向。 3. 任老师1号离开营地后去了哪里? 任老师的主观意图已经写明白了,“顺山梁向东北方向 向十字道村移动”。那么,他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A.沿着营地-山楂向东北移动。 如果任老师1号离开营地时候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方向和自己相对于铁坨山主峰地位置,应该会由宿营地向东北方向移动(这其实也是最好的选择),很快就会到达山楂林平台乔木处,即使第一天没有走过此地,也应该很容易在这附近发现返回十字道的小路。因此,从山楂林平台向东北方向直到十字道是任老师最有可能选择的方向。即使发现不了小路,从平台处沿着山脊行进道路情况也比较简单,一直到任老师第一个路标处都没有大的分支山脊,而且山脊一直可以通行,没有断崖。到了第一个路标处,各个方向的路迹就更加明显,没有迷路的可能性。但是,从十字道到山楂平台这一段,已经过多次搜索,存在死角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能的死角是铁坨山正东、距离铁坨山大约是铁坨山与十字道距离一半的那个山头(下文中称之为“铁坨山东高地”)。这个高地已经过多次搜索,不过,不知道高地向北的山脊是否经过搜索?如果向北的山脊遇到断崖,那么这个山脊两侧的沟也应该重点搜索。西侧的沟,11号6组、18组(15组?)已经仔细搜索。东侧的沟不知道是否搜索过? B.沿着主峰向东北延伸的山脊移动。 如前文所述,任老师很可能对方向很没有把握,而且他应该很清楚在大雾中很容易失去既有的方向。所以,他有可能会选择从铁坨山沿着东北山脊返回十字道,理由如下。 第一, 在大雾不能定向的情况下,沿着一条有明确走向的山脊行进,不容易迷失方向。 第二, 任很清楚十字道在铁坨山东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3km; 第三, 30号任从铁坨山顶上很可能看到了向东北延伸的山脊; 第四, 任并没有详细等高线地图,不能预见到那条山脊会被断崖和大沟割断; 第五, 任上山时候,很可能注意到小路北面的山脊,铁坨山东北的山脊可能会让任猜测二者会在某处向交。 这也解释了任为什么会用“山脊”二字。毕竟,从营地竟直接向山楂平台的A路线更接近横切,而不是山脊。 若果如此,任老师很可能会碰到断崖。而且从铁坨山主峰向东、向北发散的多条山脊都是断崖结构,任老师很可能在不断尝试这些山脊过程中消耗严重。在多次碰壁之后,天色将晚之时,任老师很可能会冒险下断崖,或者从相对缓和一点的山坡下沟。因为,任老师可能会感觉自己的水、食物和体力都不允许他再在山上熬一夜了。如果是这样,任老师被困于两级断崖之间,或者在某处断崖受伤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C.由于完全搞错了方向,任选择向东南方向山脊移动。这条山脊很短,如果任不改变方向,很快就会下沟,下午四点禅房不大可能收到其关机信号。因此,可能性不大。 D.由于完全搞错了方向,任选择沿着向南方(酒漏子尖沟方向)山脊移动。在到达酒漏子高点之前,应该都有希望和禅房通联。不过,从图上看,从营地到酒漏子应该不会超过一小时路程。出发四个小时后,任还在酒漏子北坡转悠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三. 推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任老师被困的地域最有可能集中于(可能性递减) 1. 铁坨山东面、北面的山脊区域及其间的山谷、断崖; 2. 铁坨山东高地以北的山脊及其东侧山沟; 3. 酒漏子沟主峰附近。 建议考虑再次重点搜索上述区域。我认为任老师仍然位于铁坨山周边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想想娘娘府搜救就知道,我们的搜索往往留下来许多的死角。而且,搜索上述地形,人多没用,建议指挥选择自己了解信任的山友组成3人分队按照详细指定的范围搜索。 附录1 事发时铁坨山附近天气的资料 交流的山友大多对9.30~10.1天气晴好坚信不疑。我也相信30号天气不错。不过,从逻辑上判断,在1号任老师很可能是遇到了大雾。查阅门头沟的天气记录是一个办法,不过,门头沟距离铁坨山较远,而且,可能与山区气候差异较大。为此,我想到参考东南方向的潭柘寺。因为潭柘寺是距离此地最近的重要地标(约8km),而且两地处于同一片山区。十一期间游人如织,这些游客在网络上留下来大量的游记和照片,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那几天潭柘寺的天气状况。 http://bbs.hlgnet.com/forum.php?boardid=8
宝宝哥
2008-11-05
我说沿着这分析的赶快去找吧,没准找到
引用
虎牙!
于 2008-11-05 14:36:49 的发言:
哪写了?没看明白你想说什么
君子之交
2008-11-05
··
支持一下吧
迭戈
2008-11-06
1
今天中央2播了,。。都11月了,还有啥意义啊。。唉。。。。。媒体真的不要指望太高....
虎牙!
2008-11-07
1
各种可能性都试过了,你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啊?
引用
宝宝哥
于 2008-11-05 14:38:34 的发言:
我说沿着这分析的赶快去找吧,没准找到
点击加载更多
删除理由:
删除同时踢出此人
转移
删除
回复楼主
已有13条回帖